什麼是「壓力」?

2021-11-10

文/陳姝卉臨床心理師

我們經常會將處在高壓情境的人形容為「壓力鍋」,卻不曉得如何設計心理的安全閥以協助自己適時地釋放壓力。壓力感是一種相對主觀的個人經驗,瞭解心理壓力形成的原因,並習得有效的掌控技巧,會比不斷地忍耐壓縮自己,更能將阻力化為助力。

什麼是壓力?

我們的大腦彷彿內建機敏的秤,隨時會評估所處情境裡任何狀況,

  1. 某項刺激對我們的威脅程度(是否與我有關/會不會造成危險)
  2. 自身可動用的資源(包含先天生理心理、後天社會環境等等)間平衡狀態:當個體評估自己處於受威脅的風險中,即是所謂的「壓力」。例如學生在考試前無從判斷個人習得知識能勝任考試的程度時,便會感受到應考的壓力。

面對壓力會發生什麼事?

面對上述造成壓力的情境或事件裡,身體會分泌壓力賀爾蒙(皮質醇)、激發腎上腺素影響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(包含交感神經、副交感神經)。在生理和情緒層面,上述神經系統的警戒狀態很常被我們經驗為焦慮或緊張,並同時產生對應的行為舉止。

暫時地處在壓力狀態並無好壞,因為壓力值若恰到好處,受到激發的生理心理狀態能協助我們展現出更好的表現;然而,當我們意圖扛起遠超過自身所能承擔的風險時,就可能使身體壓力系統過度警醒,除了原先的壓力情境外,還要負擔身心過度警醒的代價。

壓力需要排解、疏通而非「抵抗」

在長時間、高強度的壓力情境裡,我們的大腦和身心能量會逐漸耗竭,若缺乏支援(無論現實的支援或情感上的支持),我們的焦慮感可能會逐漸衍伸為無助、無望感(憂鬱);隨時準備戰鬥的高張生理狀態則因無法被有效放鬆或平衡,容易形成失眠、手抖、心悸、高血壓等等壓力相關生理症狀,例如自律神經失調」、「腎上腺疲勞」症候群等等,指的即是過度負荷壓力而造成的身體化症狀

因此,面臨壓力時,務實地「惦惦自己的斤兩(個人資源)」,適時尋求支援,是常保身心健康的重要關鍵。

好的「抗壓性」指的是透過特定技巧鍛煉自身心智的彈性來習得抗衡之道。面臨壓力若一昧地忍耐、抵抗或逃避,則會使天秤兩邊更加失衡,拉高罹患各種身心疾患的風險。

本文為知芯心理治療所邀稿【 知芯服務 │ 壓力調適-系列一】抗壓性太高不好?

© 2021 陳姝卉臨床心理師。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