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聽話怎麼辦!

2024-08-30

文/陳姝卉臨床心理師

這週面臨的開學的收心操,操爆無數父母好煩心。

許多爸媽十分照顧孩子作息,每天協助張羅三餐做牛做馬,無非希望孩子能跟上同年齡層的成長趨勢。

但小孩逐漸長大,慢慢擁有了主見,便不再無條件接收父母安排的一切,非常地「不聽話」。

這個不聽話在兩個階段經常被提及:第一個始於什麼提議都被回絕「不要不要」的學步學語期,第二個則是家長經常被當作家裡透明空氣的「叛逆」青春期。

如果你的孩子令你苦惱「不聽話」,要先恭喜您,您的孩子具備基本自主的意圖和思維,正在嘗試用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在理解世界。在這些千奇百怪的嘗試裡,孩子的目標很單純,僅希望能夠發展出適應世界的技能,建立自信和成就感。雖然父母提供的幫助或建議多是「為孩子好」,但孩子卻拼命抵抗、不聽話,用「做對」的方式讓父母感到挫折氣惱。

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呢?因為聽從父母,代表著服從命令、接受給予,使孩子感覺到自己是弱勢無能的一方,牴觸了渴望自立的內心感受,因此絕對不能領情,就算摔得比青臉腫也不願領受指導指教。

面對孩子不願意聽話,父母有可能招架不住來自孩子的狂烈反應,也可能是淹沒在自身的挫折情緒裡。要如何讓我們的智慧成為子女的精神靠山,讓成就回歸孩子,成為他面對世界的護盾,而不是我們面子臉皮呢?面對不聽話的孩子,我們或許可以換個方式來拆解想說的話:

  1. 暫停單方輸出-當爸媽意識到自己開始碎碎念的時候,請想辦法讓自己嘴巴停下來。多數而言,嘴巴慢慢安靜,眼睛和心房比較容易打開。
  2. 觀察孩子,發現孩子核心需求-區辨爸媽自己和孩子的需求期待間的異同,我們認為理所當的事情,有時候可能不符合孩子當下狀態;例如經常被討論的升學議題,有時候源自於家長投射了自身的焦慮或其他心情,而忽略了現實面向裡孩子真實的能力專長或興趣。
  3. 尋求交集,提出共識-不同的親子情境中,共享的交集大小不同,家長的任務是能夠避免將是非對錯(或社會評價等)認知的內容凌駕在彼此情感之上。在看似對立的情境裡,通常我們仍能取得親子之間的情感共識,這是很重要的溝通細節,能夠讓孩子感覺到與爸媽有所連結。這個步驟經常是家長們在家中卡關的環節,有時候需要局外人(信任的親友、專業資源等)幫忙提點,有時候,家長需要同溫層取暖,或是跨出舒適圈尋求更多協助,讓資源引進家中。
  4. 討論合作方法,讓孩子練習表達想法-小至晚上幾點需要收拾客廳玩具,大至該選擇什麼科系或工作,都是孩子練習組織和規劃生活的日常機會。這個實作實踐的環節,需要留意節奏速度以孩子的腳步為主(例如早療的孩子,有身心困擾的孩子都特別需要關照,摸索出適合的工作方式),而非絕對需要遵從某些規章制度。在特殊需求中,家長的任務是幫助孩子爭取緩衝餘裕或額外資源,而非胳臂往外彎地要求孩子要「跟上」、「聽話」。
  5. 各司其職,各自負責-身為父母,我們有時候需按耐住出手的衝動,放下「又快又好」的執念,允許孩子嘗試,允許犯錯。讓孩子有機會嘗試錯誤,能夠幫助孩子發展出挫折彈性,且熟悉自己能力的極限,處事時,便有了參照依據。

這個行動的循環,從小到大,從小事到大事,會在家庭生活裡重複無數次,有無數次實踐的機會可以練習。逐漸地,孩子不再經常需要「聽別人的話」,而是能從自身經驗循環裡,按照心意與能力,實踐自己嚮往的事、講貼近自己的話。屆時,雖然你發現孩子主見漸強,或許與你世代價值相異,但親子間建立的信任,將使你們相處時不再總是衝突鬥爭,而是不同的想法交流,豐富共好。

本文為馨思身心診所邀稿


© 2021 陳姝卉臨床心理師。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