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上一次無所事事是什麼時候呢?

2022-04-12

無所事事的吉光片羽

文/陳姝卉臨床心理師

你上一次無所事事是什麼時候呢?

剛剛、上個國定假期、還是久遠不可考?只要行程一出現中斷空白便焦慮難耐、想像自己被社群排擠嗎?

有許多人不太允許自己擁有一段任自己空白的時刻,手機網路和電力必須時時跟得上世界的變動:刷著好友動態打卡地點、準備放假要跟進朝聖,進修課程一堂接著一堂報名⋯⋯。如果你身兼多職(例如全天待命的業務兼二寶的奶爸等等),不同角色需求的任務更是將有限的時間瓜分殆盡。你可能受身邊競爭氛圍的潛移默化,輸入「又快又好」、「不進則退」的邏輯,但產出的卻是海量焦慮,用焦慮作為燃料驅動生活,快速噴射彷彿失控。

偶然的親朋聚會,席間話題經常圍繞在比較誰又排了更絢麗新潮的活動,所謂的理想生活提案像開了絢麗濾鏡,並不怎麼貼近你我實際感受到的光景。如果被問了上週末在做什麼,在公園曬太陽和躺在沙發上的一天都彷如不堪的素顏狀態,絕對必須自稱「耍廢」,以詆毀的語言來杜絕自己承認偶爾感覺疲累,渴望大腦盡情排空。

社交活動、學習進修、親友聚會雖多數營養豐富、能滋補知識閱歷,但在大量攝入資訊之餘,為自己保留一段純空白的時光,反能灌洗心緒。

提早一站下車走一段路、把手機留在家裡出門遛狗、站在街口等垃圾車唱著歌到來、注滿浴缸泡澡、觀察茶包在熱水中絲絲釋放的線條......。也許想像中的無所事事是索性裸辭放大假,但現下或許更適合在例行小事裡揉雜一分慢:允許自己腦袋更空一點、讓動作帶領語言,暫停自我批判(讓我們暫時把「效率」和「荒廢」兩詞先收回字典)。

體驗一段無所事事,一開始可能有點無聊乏味--甚至讓人有些不安反胃。但慢慢地,你將能從中品出細微的滋味。無所事事沖刷出日常裡壓抑沈積的感受,讓好壞的感覺都能浮現,然後才能被好好地被話語捕捉、代謝,享受心底澄澈的吉光片羽。

「我喜歡晚上十點打烊後獨自慢慢走,除了省下交通費和等車時間外,三公里的歸途上能消化排解白天遭遇的那些煩心事情,回家一夜好眠。」

本文同步發表於 馨思身心精神科診所臉書專頁

© 2021 陳姝卉臨床心理師。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