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上一次無所事事是什麼時候呢?
剛剛、上個國定假期、還是久遠不可考?只要行程一出現中斷空白便焦慮難耐、想像自己被社群排擠嗎?
剛剛、上個國定假期、還是久遠不可考?只要行程一出現中斷空白便焦慮難耐、想像自己被社群排擠嗎?
年末街道年節歌曲震天響,親族四散打拼的一年終快團聚了。久違的宗族親戚將在年節飯桌上、茶几前對自己「關心」些什麼?想到這裡就足以令不少人焦慮不止了。過節時,您可能必須得與較少聯絡(或不喜往來)的親友相處度過連續假期,密切互動中可能遭遇某人針對您個人隱私或生活方式、價值觀發表意見或持續探問,令您感到困擾不快。當您發現自己並不樂意持續回應相關話題時,逃避並不可恥並且非常有效:
隨處都可連上wifi熱點、手機電池續航力勝於爸媽的體力,當孩子使用網路的頻率和強度脫離常態,家長對孩子藏身網路世界難以其門而入時,被拒於千里之外的強烈無助,使得家長經常以斷網摔手機等激烈衝突來表達擔憂或關心,卻導致親子對立、關係降到冰點。當我們關注家中孩子網路成癮的狀況,須請您首要「傾聽」代替「斥責」,避免其因衝突挫折更加深其網路成癮行為。
隨著網路科技發展蓬勃,人手一機一板隨時「Online」已是生活常態。在媒體熱烈討論元宇宙(Metaverse)概念如何顛覆世界的同時,我們也需要關注自己及深愛家人使用網路的習慣:也許您正困惱於他/她又在手遊大量課金,或許惱怒他/她總隨時直播或緊跟他人發布的動態,又或是總忍不住熬夜追劇導致隔天精神昏沈......。
日常生活中我們受到外在環境與內在心境交互影響,構築出獨特的脾氣、舉動和習慣。除了接受心理治療以探索自我,您也可以從以下生活日常開始執行心理照顧:
我們經常會將處在高壓情境的人形容為「壓力鍋」,卻不曉得如何設計心理的安全閥以協助自己適時地釋放壓力。壓力感是一種相對主觀的個人經驗,瞭解心理壓力形成的原因,並習得有效的掌控技巧,會比不斷地忍耐壓縮自己,更能將阻力化為助力。
生活面臨困難和未知風險時,我們的大腦會迅速地評估自己是否遭遇危險、有沒有能力保護自己,產生「戰鬥或逃跑」的壓力反應:壓力賀爾蒙(皮質醇,Cortisol)上升影響神經和內分泌系統,感官變得敏銳、思緒飛騰或當機、行為過激或僵若木雞......等等,這些未知處境中升起的高張緊繃情緒即所謂的「焦慮」。
「今天心情有一點怪怪的,但是說不出來到底為什麼,好像有一些悲傷的徵兆,可是病因不知道......,我只有一個藍色的感覺,不要問我為什麼。」*1
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概念積極發展的階段,也正在學習如何適當地調節壓力所引發的情緒。面對難以負荷的挫折或困難時,除了低落沮喪、驚恐不安等,青少年經常以發怒的方式來隱藏憂鬱的情緒、用身體不適展現內在焦慮:當您發現家中青少年已持續一段時間都無精打采、十分易怒、表現焦躁,或觀察到其經常手抖、頭痛、拉肚子、睡不好,甚至習慣性地拉頭髮、咬指甲、拔眉毛,或透露自我傷害的話語等,這些狀況皆代表青少年正發出情緒訊號向外呼救。